阿拉伯地區的人都蒙著面,女生的臉很難才能看的到,由於習俗不同,有的甚至到婚禮結束後在閨房裡才能拆下面紗,至於長的好不好看,新郎還要碰點運氣......
之前有一個朋友寄個封電子郵件給我,裡頭登著阿富汗的交友網站,清一色都是蒙白布包著臉,連眼睛都看不到的女生,全部罩著頭紗,像是在『賣蚊帳』。實在是好笑!不能理解這樣子怎麼徵婚呀!
不過在阿拉伯國家,男女雙方大多經由親友認識。相親時,基本上由男方主動,準新郎和家人會至女方家喝茶。一到女方家男女便分開:男人坐在一廳;女人坐另一廳。只有準新娘可以端茶去男人那一廳,因為得讓準新郎看看她。如果地方夠,還可以讓準新郎和準新娘在一個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說話。如果準新郎覺得適合,離去後便會再約第二次;如果覺得不適合,便不會有後續發展,就當做是一場普通的拜訪。基本上這裡都還是蒙著面紗的。
女方當然也可以表示願意與否。第二次以後就是討論聘禮、婚禮日期、地點等細節,聘禮大概各地都差不多,女方不用準備嫁妝,但大多數父母會給女兒金飾。
在婚禮方面,一旦雙方確定結婚,便先約定一日行伊斯蘭婚禮。儀式很簡單,同樣新郎和家人至女方家,新郎和新娘的父母都要出席,因為儀式雖簡單,其實是正式把女兒嫁出去了,以後的訂婚禮、結婚禮,只是公開宴客儀式而已。伊斯蘭教婚禮規定:除男女雙方外,要有兩名成年男性證人,當然女性也可做證人,但條件不一樣(編者按:四名女性)。儀式中,主婚人問雙方是否願意結婚及男方聘金多少,雙方回答後,請證人作證,並書寫證書,儀式便完成,當然少不了慶祝、祝賀一番。
接下來準備訂婚禮,通常在女方家,請較親近的親友,也是男女分開。男人大概就是喝茶、吃甜點、聊聊天;女人就比較動態,如跳舞餘興。婚禮宴客要租兩間宴會廳,或依傳統搭兩座帳棚,分別由新郎陪男賓、新娘陪女賓。走進女賓宴會廳,只見裡面佈置富麗堂皇,女賓個個珠光寶氣。只要是男人不在場,女人就可以除頭巾和長袍囉!
男人絕對不可以到女人的地方來,為什麼呢?說到這兒,就必須談談穆斯林婦女的穿著:穆斯林婦女除了臉及手外,其他的地方都算羞體(羞體就是除了先生及禁止結婚的血親之外,別的男性不可以看到的地方,所以得包起來)。
因此大多數穆斯林婦女的外出穿著是戴頭巾、穿長袍、不化妝。但在婚禮中,女性可穿美麗的衣服跳舞、或短袖、或短裙、或化妝,所以男人絕對不可以到女人的地方來。其中,只有新郎會來,而那些該隱藏羞體的女性,這時會把頭巾長袍穿起來,也不跳舞。只有新娘和新郎的女性血親會繼續跳舞,新郎當然也得跳。所以就算跳舞的話,有的居然跳的是露出手上金飾,把袖子拉起來的舞蹈,我想這個應該算是眩耀的成分居多吧!也是顯示財力的氣派和教義之下的一種文化舞。
正式婚禮也差不多,只是在更大的場地,可能是旅館之類。同樣男人聊天,女人跳舞,有時男人也會隨音樂起舞,或是新郎會請傳統阿拉伯男人舞蹈團來表演。食物方面只供應汽水、蛋糕,不像台灣,有大餐可吃,但是來賓不用給紅包的。可能親友會送禮,或金飾、或家庭用品、或衣物、或現金,也不一定要在當天送。婚禮中較特別的儀式,是新郎會把送給新娘的整套金飾,公開給新娘戴上,而大部分的新郎,在戴耳環上,都遭遇相當的困難。(蒙著臉都碰不到耳朵,怎麼戴耳環呀?)
在婚禮中,有當地音樂以利跳舞,但是聲音非常震耳,且音樂的旋律及感覺都挺令外國人難受的,故往往以參加當地婚禮為受苦。另一個非伊斯蘭的風俗習慣是,常常會有已結婚的婦女吊高嗓子,半唱半說的,叫些吉祥話:諸如這新娘美貌、會理家;這新郎一表人才、會賺錢,當然也說些祝早生貴子,夫妻快樂之類的話。話一說完,其它婦女立即用手遮口,用舌頭發出一陣﹁嚕嚕嚕…哩﹂的聲音,以表贊成、高興。
基本上,所有的花費是男方出,女方不出錢,因此結婚對阿拉伯男性來說,是很大的支出。女方的準備是從小就開始,母親須教養女兒成為賢妻良母,同時母親或家族裏其它女性親戚,也必須在社交方面多多努力參與,開拓人際關係。如果女兒在親友間沒有稱譽,就沒有人會幫忙介紹、做媒,女方又不太可能主動求親(面子問題)。如果女兒過了二十五歲多還沒結婚,那就希望渺茫了,因此做父母的,在嫁女兒方面,操心不亞於新郎方面,得小有積蓄的壓力。
中東各國的婚禮習俗,或許大同小異,聽說在埃及,男方負責找房子、買金飾;女方須負責家具,所以女兒較多的家庭,父親頭就大了。所以還真是文化大不同呀!
HOT NEWS
美瑜老師前往印度進修,1/4至3/4才會回來~
- Jan 02 Sun 2005 00:20
阿拉伯文化的婚禮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