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wagon.jpg




每在舞動的時候,總覺得自己身體充滿了吉普賽血液,進而好奇研究吉普賽的文化,終於我發現,我那的愛戀月亮中毒的症狀,以及熱愛舞蹈、無師自通的塔羅占卜的喜好,一切的舉動,開始得到合理的解釋....

(圖片為吉普賽人流浪的大蓬車)


吉普賽舞蹈稱為“茨岡”(atsigania),這是希臘語的變音,認為吉普賽人來自希臘,這是西班牙人對吉普賽人來源的最初認識;法國人稱其為“波西米亞”(bohemia)這是日爾曼語對捷克的稱乎;“吉普賽”(gypsy)是英語egyptian(埃及)的演變,也是早期英國人認為他們來自埃及;這個浪跡天涯的民族到底來自哪兒?

在18世紀80年代通過對吉普賽人方言的研究,他們各自而幾乎又是同時期考證出歐洲吉普賽人的語言來自印度,其中很多辭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,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:

房子: kher(印地語 ghar)

樹: kukh(印地語 rukh)

鹽: Ion(印地語lon)

土地: phuv(印地語 bhu)

人: manus(印地語 manus)

匙: roj(印地語doi)

黑色: kalo(旁遮普語 kala)

白色: parno(達爾迪語 panar)

年輕: terno(印地語tarun)

走: ga(印地語ja)

外面: avri(印地語hair)

此後,英國學者桑普遜對吉普賽人的語言又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,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有所發現。他系統地整理了威尼斯吉普賽人方言,在研究過程中,桑普遜發現這種語言含有多種外來語彙,取得許多資料;從而為吉普賽人源自印度的學說找到充分的證據。桑普遜對威尼斯吉普賽人的方言中所含有的外來詞彙進行了統計,其中義大利語詞彙有36個,借用英語的辭彙有150個,來自波斯至威尼斯之間各種語言辭彙共有430個,而源出於印地語詞彙竟達518個,從而看出當時印度的語言對於吉普賽人的語言的重大影響;以後又有許多學者從事對於吉普賽人的語言的研究,他們還發現同歐洲吉普賽人的語言一樣,亞洲吉普賽人的語言也含有大量印度語言的辭彙,在書面文字中,語法上也同印度的語言有相似之處。

各國學者通過吉普賽人的語言的研究,從而得出結論:吉普賽人的語言源出於印度的語言;吉普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。學者們不再沉浸於幻想、臆測和傳說之中,而是面對現實,發掘歷史資料去進行研究,從而不斷獲得豐碩的成果。但光從語言學角度去研究吉普賽人的起源似乎仍有其不足之處,還應該對這個民族的歷史進行研究,追溯其族源,證明該民族的發源地是在印度。

吉普賽人自稱“羅姆”(rom)。據考證,“羅姆”源自於古印度的“羅姆族”(印度北部),羅姆族大多是歌舞者和占卜者 為了進一步論證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,必須對這一古老民族的社會制度、文化和習俗進行研究。在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分佈很廣,眾所周知的民族——羅姆族。在西元4世紀的時候,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的古老文化和殊異的習俗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。羅姆族多是音樂愛好者和占卜者。關於這一點,西元 6世紀用梵文寫的一篇天文學的論文中曾提到過他們,並稱其為幹達爾瓦(Gand—harva,愛好音樂者)。羅姆人能歌善舞,其中部分人並以此為職業來維持生計,印度古歷史學家加爾哈納在其《喀什米爾大年代記》中,多次提到這種情況。據英國考古學家,探險家奧列爾斯坦考征,羅姆族部分人靠賣藝為生,其中佼佼者甚至得到國王的恩寵,可以出入宮闈。但這種情況是罕見的。多數情況下,羅姆人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視。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,除作為優伶走江湖之外,多被人雇傭從事較低賤的職業,如更夫、清道夫、刑場衙役、工匠等。儘管羅姆人多才多藝,並善於維持生計,但當地各民族農民看不起他們,禁止與他們通婚。

羅姆族原居住在印度中部德幹高原。西元十二世紀左右,由於長久的戰亂,造成本地居民流離失所;高爾王朝的大舉入侵,更使羅姆人大規模地向外遷徙。一部分人在印度境內流浪,一部分人向境外遷徙。向境外遷徙的路線有兩條:一條是從印度出發,經波斯、土耳其進入歐洲;他們首先到達希臘,然後轉道羅馬尼亞、匈牙利、波希米亞、德國;到德國後,一部分人去丹麥、瑞典、芬蘭、挪威,一部分人去英國、西班牙、義大利。另一條是從印度到波斯,然後到達亞美尼亞,又經俄羅斯到達歐洲,流浪的足跡遍及歐洲各國。

“羅姆人”在現代印度語中的字面意思就是“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”,在流浪的旅途中,他們以賣藝、占卜為謀生手段;特別是歌舞藝術,吉普賽人生活豐富多彩,給了蹩腳詩人以創作靈感,吉普賽人走到哪裡就舞到那裡。流浪的旅程使他們在播散印度文化的同時,也吸取各國文化的精髓,把自己的文化與異國文化相融,創造出一種新的歌舞藝術形式,並繼續在流浪的旅途中播散。

她們在瑞士跳“摩爾式舞蹈”(阿拉伯風格)、在比利時把頭巾綁在手腕上跳舞(俄羅斯風格)、在法國創作了“吉普賽步的法國舞”,在西班牙更是把歌舞藝術提高到一個世界曙目的佛朗明哥舞蹈,是一顆歌舞藝術星海的耀眼明星!佛朗明哥舞蹈的激情、豪放特性,正是人類苦難歷程感受的結晶。吉普賽人流浪的生活使他們遍佈世界,我們在電影裏可看到:《大篷車》講述印度的吉普賽人的故事;《巴黎聖母院》描述了法國吉普賽人艾斯米拉達的愛情故事。從文學名著中讀到:普希金《茨岡》中俄羅斯吉普賽人的故事;賽凡提斯《吉普賽姑娘》中西班牙吉普賽人的故事......

在舞蹈劇中,《艾斯米拉達》、《卡門》以描寫吉普賽人為主題,《唐吉.訶德》中也展示有吉普賽人的舞蹈。由朱爾.佩羅編導的芭蕾舞劇《艾斯米拉達》,以名著《巴黎聖母院》為藍本,通過艾斯米拉達的愛情故事,展開對凱西莫多、神父克洛德、衛隊長費勃、浪漫詩人社會形象的描述。艾斯米拉達的舞蹈活潑、熱情奔放,伴隨著手鼓的拍打聲,舞步輕盈、眉目傳情。在舞劇《卡門》中,吉普賽姑娘卡門的舞蹈具有放蕩和誘惑的個性,並帶著典型的西班牙風格,舞劇以卡門為中心,演譯了一個吉普賽姑娘的愛情悲劇。在《唐.吉訶德》第二幕中,在吉普賽人的營地裏,一個吉普賽姑娘為唐.吉訶德跳了一段帶有野性性格的吉普賽獨舞,舞姿狂放、舞步快速有力。

吉普賽特殊的舞蹈文化與音樂真是深植人心……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夏卡緹融合印度舞 的頭像
    夏卡緹融合印度舞

    夏卡緹融合印度舞團~美麗的印度舞蹈與文化

    夏卡緹融合印度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